糖尿病基础知识普及 |
新闻来源: 发布时间:2014年10月27日 阅览数:1767 |
一、糖尿病会遗传吗 不管是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,都会遗传。而且2型糖尿病的遗传比1型来得更为强烈。如果是双胞胎中的一个有糖尿病,那么另外一个有90%以上的可能也会得糖尿病。 对于大家来说,首先要理解的是“遗传”。遗传并不是指父母得什么病,小孩就必然会得什么病。爱因斯坦的小孩并不一定能得诺贝尔奖;刘翔的小孩以后也未必就能在跨栏中能获得奥运金牌。相信大家都很容易理解,只能说:爱因斯坦的小孩可能比较聪明,刘翔的小孩可能比较能跑。 同样的是,如果父母或者兄弟有糖尿病,那么您得糖尿病的机率就比一般人要大得多---但这并不意味着您就一定会得糖尿病;反之亦然,如果父母都没有患糖尿病,那么您得糖尿病的概率就比较小---但这同样并不意味着您就肯定不会得糖尿病。 大家可以看到,现在社会上得糖尿病的人越来越多,而且越来越年轻化。这是为什么呢?因为糖尿病的发病除了与遗传相关外,还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。而且生活方式诱发糖尿病显得更为重要。 我们这一辈人的遗传基因应该和上一辈是一样的,也就是说遗传因素是一样的。但是糖尿病患病率却在不断上升,从80年代大约1%到2005年调查的超过5%,乃至于2008年全国调查的最新数据显示糖尿病患病率已经高达10%以上,这多出的9%的患病率就是生活方式的改变所引起的。也就是说,糖尿病患者最主要的发病原因中,80%以上是缘于不良的生活方式(具体以后再谈),只有不到20%是因为遗传因素所致。 因此,对上述问题的较为全面的回答是: 糖尿病是会遗传的。 如果您父母得糖尿病,那么您得糖尿病的风险性比一般人要高;同样,如果您已经得了糖尿病,那么您小孩得糖尿病的风险也比一般人要高。 但是,如果能坚持良好科学的生活方式,虽然我们不能改变自己的基因,也可以降低80%以上的糖尿病发病风险。 二、糖尿病有哪些危害 糖尿病的危害,现在大家的认识已经比较深刻了。当然,也有些糖尿病患者不以为然,认为医生不过是在吓唬自己,言过其实。这是很糟糕的一种现象,但却又不同程度地存在,它至少反映了两个问题:第一,是对医生的不信任,这可能是国内目前医患关系现状所造成的吧;第二,不尊重科学,不尊重事实,凭着感觉走,只要自己感觉“良好”,那就是没病。 所以希望我的这几篇博文,能帮大家澄清一些糖尿病防治常识中的一些误区。 言归正传,糖尿病,我们经常把它称为“隐性杀手”,因为它一种慢性病,就疾病本身来说往往并不会给患者带来多少不便,甚至有许多患友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病,因此许多患者即使知道自己患上了糖尿病也不以为然,平时不注意必要的检查和正确的治疗。 殊不知糖尿病对人体的危害常是一种间接表现,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必将引起糖尿病对人体的真正危害,那就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,急性并发症重时可以危及生命,慢性并发症重时可以致残。所以等到发生糖尿病并发症时,后悔已经晚矣。那么糖尿病有哪些并发症呢? 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(1型糖尿病常见)、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(2型糖尿病常见)及乳酸酸中毒等,低血糖症也是最常见的严重的急性并发症之一。这些急性并发症一旦发生,死亡率很高。随着医疗技术的进展,现在死于酮症酸中毒、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病人明显减少。但是,也因为糖尿病患者的寿命延长,现在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是越来越多了。 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,其实就是“血管”病变。它可以分为两类,一类是大血管并发症,一类是微血管并发症。糖尿病可以引起肾脏病变、眼底病变,这些是属于微血管并发症,眼睛可以造成失明,肾病造成肾功能衰竭要透析;糖尿病还能引起心脑血管病变,脑血管病变可能造成脑梗塞,心血管病变可以造成心肌梗塞,还有糖尿病足坏疽造成截肢,这些糖尿病的并发症都是能够致残的,失明、肾衰、偏瘫,严重的还有致死的。 最关键的是,一旦出现严重的并发症,现在的医学并没有太好的办法治疗,偏瘫就靠自己恢复,失明也没有办法,肾功能衰竭就靠透析,对于病人来说,这是非常悲惨的。 所以最关键的还是要把血糖等各种危险因素控制好,预防这些并发症的出现。 略微总结自己所讲的内容: 糖尿病具有很大的危害性,主要并不是血糖本身,而是在于它所造成的“血管”并发症。 糖尿病的血管并发症可以累及全身各个器官,引起肾功能衰竭、引起失明,引起截肢,引起偏瘫。 糖尿病这种危害的特点是并不会在得糖尿病后马上发生(往往都在患病后的10-15年内发生),但是一旦发生了,现代医学没有好的办法治疗。病人很悲惨。 所以,最重要的预防这些并发症的出现。主要是通过控制血糖,以及控制各种危险因素来达到阻止或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。 |
Copyright @2012-2020 nxyxh.com.cn all right reserved 宁夏回族自治区医药卫生学会管理办公室 版权所有
网站设计制作:银川天脉网络公司 访客统计:4763448人 宁ICP备20000735号